“中人”即中等人才。汉代班固曾把古代的名人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:尧、舜、禹是上智;夏桀、商纣王是下愚;齐桓公是中等人才。
齐桓公是著名的政治家,他对内选贤任能,改革政治,发展经济,使国富民强;对外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,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。这样一个有名的人物,怎么是“中人”呢?
原来,齐桓公在政治上大有作为、业绩辉煌的时期,正是贤相管仲辅佐他的时候。管仲去世后,情况就变了。
史载,管仲病重,齐桓公去看望,问他说:“你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?”
管仲说:“我希望你远离易牙、竖刀这两个人。”
齐桓公不解:“易牙对我多忠啊!他为了让我尝到美味,连自己的孩子都煮了让我吃,难道他还有什么可疑的吗?”
管仲说:“不然。爱子是人的正常感情。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,怎么谈得上爱您呢!”
齐桓公又说:“竖刀为了侍候寡人,把自己阉割为宫人,这该是忠于我的表现吧?”
管仲回答说:“爱惜身体才是人之常情,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护,又怎能爱您呢!”
齐桓公不能说服管仲,只得下令把易牙、竖刀二人逐出宫去。但他心里一直很不痛快,总觉得管仲管得太过分了。后来,齐桓公终于找机会把易牙、竖刀二人召回宫中。不料第二年,这二人便乘齐桓公病重之机相与作乱。
当时,有一个妇人冒险入宫。齐桓公请她找点儿吃的来,妇人说:“我一点儿吃的都弄不到。”“那给我点水喝。”齐桓公又要求道。“水也没有。”齐桓公问: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妇人告诉他,易牙、竖刀相与作乱,塞宫门,筑高墙,不通人,所以什么也不能弄到。
齐桓公听了,慨然长叹:“嗟乎!圣人所见岂不远哉!若死者有知,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?”于是,蒙衣袂而死于寿宫。
有管仲这样的贤人辅佐,他就可以建立霸业;而有易牙、竖刀这样的人在身旁,就使国家动乱不已。“可与为善,可与为恶。”这就是班固评价齐桓公为“中人”的理由。
班固以智力为标准的人才划分结构,是一个橄榄形,上智与下愚都是少数,而中间众多的、各种各样的“中人”,形成了这个橄榄的“大肚子”。这个“肚子”的容量之大简直超出我们的想象。齐桓公是“中人”,那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刘禅呢?当诸葛亮辅佐他的时候,蜀汉君臣团结,政治稳定,经济发展,多次北伐。然而到了后期,诸葛亮、费祎、蒋琬等一批贤臣去世后,黄皓当权,蜀汉便是另一番糟糕的景象。这么看来,刘禅也是“中人”。但齐桓公和刘禅又怎能等而视之呢?古往今来多少从政之人,其才干空疏能力低下者固然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刘禅,而自认为才高力强功勋卓著者,又有几人能超过齐桓公呢?
上智是圣贤。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”,说的就是一般的“中人”。正因为“中人”避免不了犯错,所以进行批评监督匡正就成为了必要。因为“中人”始终是大多数,所以批评监督匡正形成传统乃至制度才有了根据。